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村寨 > 他山之石  > 详细页面

京城的“小村” ——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回民营村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 贾天粒 图/杨彬 贾天粒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6日 浏览量:

  由于太多的移民建镇上演了相同的场面,我对回民营村充满想象的采访,最初是从村民搬迁时痛失家园的伤感不舍开始的。然而这种假设距离现实竟是那么遥远,瞬间就废弃了我草拟好的采访构思。“我们都愿意来这里!”出乎意料,他们都乐呵呵地这样回答我的提问。“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这个古老命题,遭遇到回民营村搬迁这件事时略显得有些尴尬。

  在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遍回民营村后,我生出了很多新奇感。待进一步深入了解它的点点滴滴,这种新奇感便逐渐升华成为对一个村庄精神气韵的真切感受,并从中捕捉到了它的发展脉络。

  700年前成村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回民营村,由于2007年空港物流基地征地,整建制迁移到后沙峪镇,全体村民一夜之间变为市民。

  回民营村是以回族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共有2300名村民,其中回族2100余人,是国家民委首批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虽然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毫不起眼,既没有可以记载在书本里的惊人历史,也没有能够标识在地图上的显著位置,但这个小村却如此多情,让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它。

  (一)

  一排排崭新的楼房、较远处的清真寺和望月楼耸立蓝天之下,清岚花园小区洁净而整齐。这里就是回民营村新址。

  清真寺旁新立的石碑上镌刻着这样的碑文: 回民营村老清真寺相传始建于前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公元2007年10月,时值国运昌盛……政府行信教自由之法令,穆民尽弘扬圣道之天职。顺义区政府投资806万元,后沙峪镇政府投资120万元,于清岚花园南区重建回民营清真寺……公元2009年5月,回民营村又在清真寺大殿后修建了标志性建筑望月楼。望月楼总投资150万元……

  与回民营同时诞生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址清真寺的确太古老了,虽历经明、清、民国时期多次扩建,最终还是在聆听了700年的诵经声后沉寂下来,让后世在观瞻它的时候去感受回民营村的历史。有意思的是,要读懂它却要去崭新的大殿旁细读碑文。

  2016年,这座清真寺被北京市民委评为和谐寺观教堂。村务工作汇报上,这样写着奖金的使用:和谐寺观教堂的创建离不开全体乡老的支持,创建成果应该由大家共享。村委会用这笔奖金购置了毛巾和香皂,发放给了124位男女乡老。

  如果说清真寺望月楼是回族古老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再现,那么树立在社区大门口的滚动电子屏,则给回民营村注入了现代文明气息,俨然城市中心的街景——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概念,转眼让位于形形色色的都市符号——天气、路况、环保、生活小常识、社区通知等滚动播报……这让我这个外来客,有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走在社区里,几乎见不到行人,安静得不可思议。一问才知,这里人口密度低,人均住房面积高达55.45平方米。对北京城里的大多数居民来说,这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就在我还没回过神儿来的刹那间,路旁草坪里一块金属牌子赫然跃入眼帘,它不像许多社区里简单喷漆的木牌喷写着诸如“芳草青青  何忍践踏”“小草微微笑  请您走便道”等劝诫字眼,而是用红黑两色镀刻着印刷字体——“共产党员绿化责任区  责任人:金长奎、吕树齐  责任区范围:南区二号楼东侧、楼西侧”。记者在《回民营村村规民约》里看到,第七章第47条规定:全体村民要树立“绿化造林光荣,毁坏绿化林木可耻”的良好风尚,禁止毁林采沙取土,更不准在林地放牧,滥砍乱伐……在一份村委会工作汇报材料里,也明确写着:党支部在党员绿地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成立监督检查评比领导小组,将评比结果进行定期公示,让管理差的党员脸发烧,产生内疚感……同时,对于照章落实环境卫生工作的村民,每人每季度奖励200元,违反一条规定者扣除25%奖金——这个奖惩标准里,就含有“栽种各种蔬菜”一条。

  虽然不像曾经报道过的某村在移民后的新社区里养羊放羊,但据说回民营村最初搬到新址时,村民确实在楼房间的绿化空地上种菜。而今,插满红黄绿小彩旗的公示评比栏记录着这片城市化绿地和花园的成长,也标志着村民们彻底改变了过去在小区空地上随处种菜、堆放晾晒衣物的生活习惯。

  (二)

  2005年,村党支部书记姜永丰走马上任。新一届班子从提高村民土地收益入手,依法依规解决了多家企业存在的土地租赁、占地和无偿划拨土地问题。这一系列行动,为村里挽回经济损失2200多万元和土地346亩。姜永丰在会上公开向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诺: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生活补贴,保证持续20年。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合署办公的地方,就设在社区里。这是一座深灰色的长方形建筑,错落有致,既庄重又现代感十足。走过青砖结构的门廊,仿佛翻阅一部回民营村历史:从村史到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简介,从新社区外景到新清真寺全景图像……时空似乎在这里交融了。通往办公楼大门的一段青砖筑起的矮墙上,整齐悬挂着镶框的彩印标语——“人美街美村庄美  靠你靠我靠大家”“怎样考评新农村建设绩效  一看民主定思路  二看经济增长素  三看村容大改观  四看群众满意度”“怎样促进村民就业上岗  农民转岗需勤奋  未转之前先参训  谋求工作有技能  优先上岗情理顺”……这些标语朗朗上口,便于村民理解和记忆,散发着浓浓的民主气息。

  村委会主任杨彬站在长廊外的宣传栏前,指点着一张张各级领导到村里考察工作的照片告诉我,各级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回民营村建设。2005--2015年10年间,三级政府为支持回民营村各项建设共出资1300万元。而姜永丰和杨彬更是为回民营村的发展付出了不少心血。翻开杨彬的读书笔记,首页是训子格言,他以这种方式鞭策自己奋发苦读。训子格言后面是前言,字迹一笔一划,旁边是一本《做好群众工作的九个原理》——他在抄写这本书!杨彬说这样做能更有效地帮助记忆,实践与理论并行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每年,回民营村都要向应届高考优秀生进行一次性奖励,最高奖金达2万元。

村委会主任杨彬在工作

  在陈设简朴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杨彬讲述着回民营的人和事——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用“两套方法”开展工作——“四议两公开”实现村民自治,“三到户”达到思想宣传效果。“四议”就是村民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村民代表或村民户代表决议;“两公开”就是事前计划方案公开,事后结果公开;“三到户”就是上级政府政策规定宣传到户,村党支部村委会决议宣传到户,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到户。

  回民营村的《村规民约》有100条,重点内容书写在村委会办公楼外的墙壁上。在社区内,见义勇为者给予500至5000元奖励;使用家用电器、乐器及音响设备,白天不准超过50分贝,夜晚不准超过40分贝;行驶车辆禁止鸣喇叭,限速5公里;出租房屋房主必须同村委会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诸如此类约定不一而足。回民营村依法治村,形成村级管理上下互动的治理模式。这些内容非常具体的村规民约,不仅使国家法律法规在具体环境下运用时得到进一步完善,还大大推动了回民营村城市化步伐。

  当初,回民营村搬迁安置后,最大问题是没有土地资源,从前靠从土地中获得收入的历史不复存在,而劳动力又缺乏技能,村民就业十分困难。面对这种状况,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下决心走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的路子。为此 ,回民营村投资建起了农副产品市场和民族特色产业街,年销售额达到1340万元,解决村民就业岗位200个,目前全村劳动力就业率已达100%。一位在村委会传达室上岗的大叔告诉我,他读了4个免费劳动技能培训班,已基本掌握计算机、叉车、烹饪、制冷就业技能,不愁将来生存没有着落。2015年,村里每人除了每月生活补助500元,老人养老金1800元外,年人均劳动所得19880元。

  翻阅2016年上半年村务工作报告,记者看到上面记录着村里的大小事:组织27名村民参加技能培训班并取得结业证书;义务为村民结婚、办满月、无常人安葬使用面包车服务27次;通知15户装修家庭清运垃圾;调节4户家庭矛盾纠纷;投资2.8万元改造乒乓球室;二区道路改造工程预计10月1日竣工……每一件都关乎民生。转过身,看到10年前的新村规划设计方案图纸,至今还贴在墙上。

  采访几次被打断,总有人找杨斌。他说这就是他的工作状态,几乎每天如此。

  (三)

  在回民营旧址有一片墓地,长年安息着村里的逝者。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即便是已经户口迁移远走他乡的本村人和本村的非回族人,无常后也可葬在公墓里。这让我看到了回民营的乡村之美和人道之美。

  去图书馆看书,已经成为时下回民营村民的日常生活。站在二层宽敞的楼廊透过玻璃俯瞰下去,洁净明亮、高端大气的图书馆就像那块树立在社区门口的电子屏,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城市化的氛围:近20台平板电脑和依墙而立整齐排列的图书架,给人们提供了期许已久的精神食粮。在制约民主的三个基本要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中,论及重要性,无疑法制胜于自然环境,民情胜于法制,而好书对于民情的培育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图书馆的存在,显然是对回民营村践行民主的一种有力促进。

  数字电影放映厅、健身房、乒乓球室、党员活动室、休闲广场等现代化设施,同样构成了回民营村都市文化的元素。文体宣传员金淑霞大姐告诉我,这里的文体生活多彩缤纷,每年村民都会参加顺义区“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十月金秋”等系列文化活动和健身操舞、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营造出回民营村安定团结的和谐气象。言语间金大姐不时流露出的那份热情与欢愉,让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已年届花甲。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她要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精彩绽放。于公,她在向这个村庄兑现着心里的一份承诺;于己,她在向做了30多年本村治保主任的父亲和多年从事居委会工作的母亲完成一个交代。

  与金淑霞大姐的名字只一字之差的企业家金晓霞大姐,则讲述了她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工到企业家,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仿佛是回民营村变迁史的缩影。

  民族特色一条街的主打风景是福寿斋,金晓霞就是福寿斋清真烤鸭店的女主人。1987年开办养殖场的金晓霞夫妇,1999年创办了顺义区第一家清真烤鸭店。烤鸭店以承诺式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回头率——承诺食品卫生安全,承诺物美价廉,承诺拾金不昧。很快,即使去到远近十里八村办事的人,完事后都会特地返回这里用餐。仅去年一年,福寿斋就纳税100多万元。如今营业面积达20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人就餐的烤鸭店,先后被评为“国家特级酒家”、“奥运杰出贡献奖单位”、“北京餐饮门店一百强”、“北京市先进个体工商户”等,丈夫薛福生被评为国家级酒店评审员和高级餐饮服务技师。

  金晓霞还为福寿斋制订了长远规划:5年后把烤鸭店打造成特色店、品牌店,像传统老字号一样拥有多家连锁店。为此她送女儿去英国读酒店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目前,女儿已经开始应用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知识了。

  采访结束时,天空依然湛蓝如洗,此时已是初秋,社区草坪依然如茵。第二天,杨彬微信给我传来一幅社区春景图片,满眼春花烂漫芬芳。想起他的话:夏夜,躺在绿草坪里仰望满天繁星,生活的五味都将风云流散,这样的惬意时刻等来年去品味。我还憧憬着冬阳穿透云层直射下来的日子,呼吸着清凉新鲜的空气,重返回民营村,去听更多更美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