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藏族  > 详细页面

2017西藏扶贫盘点:分区谋划 成果喜人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杨眉笑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4日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再次指出,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因地、因病致贫是西藏贫困的主要原因。如何脱贫,怎么真脱贫成为西藏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据报道,西藏将加大产业脱贫力度,建立脱贫增收的长效支撑。计划依托高原、生态、绿色等资源,挖掘高原产业、农牧特色对脱贫攻坚的更大潜力。截至2017年10月底,西藏全区共落实到位产业扶贫资金超过100亿元,直接带动脱贫5.12万人,辐射20多万人受益。

  西藏自治区计划于2018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4万以上,同时力争2000个贫困村居退出,25个贫困县区摘帽,并全面完成异地扶贫搬迁任务。“十三五”期间,西藏规划投资2000多亿元,推进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其中90%以上的新增基础设施项目和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拉萨:驻村工作队精准发力助脱贫

拉萨驻村工作队为贫困儿童献爱心(中国西藏网 供图)

  2017年以来,拉萨市各驻村工作队采取走村入户、集中宣讲、张贴宣传单、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县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政策,征求群众发展产业意愿。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每到一户驻村干部都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等,因类施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贫困村民脱贫摘帽的认识,提高贫困户志气,树立由被动帮扶脱贫转变为自己主动脱贫的意识。截至2017年12月底,工作队从各渠道争取扶贫项目51个,资金1252.65万元;派出单位帮扶项目15个,资金182.04万元;其他帮扶项目13个,资金450.86万元。

  日喀则:建档立卡2826户3880人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是藏医强巴派的发源地,图为西藏昂仁县藏医院的医护人员(新华网 供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喀则市紧紧围绕健康扶贫重点工作,制订《日喀则市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日喀则市城乡居民健康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工作实施方案》,指明方向,锁定目标,紧盯重点,完善措施,强力实施。按照“一地一策、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的原则,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制作就诊卡。2017年,建档立卡2826户3880人。包虫病、结核病、出生缺陷等6种重大疾病同步筛查;国家卫计委确定的45种特定疾病和48种其他疾病全面覆盖。

  昌都:抓好党建领头羊

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组织开展生态林建设,增加群众现金收入。图为卡若区精准扶贫生态造林劳务费发放仪式(卡若区网信办 供图)

  卡若区是昌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昌都市脱贫攻坚十一个县(区)之一。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卡若区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一个好支部”的要求,强抓基层党建,在扶贫工作中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截至2017年7月,实现了3168户12963人和157个贫困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5.3%降至0.08%,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考核。

  林芝:金融助推扶贫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巴日村村民展示农牧户贷款证(新华社 供图)

  近年来,林芝金融系统在扶贫工作中创新和推广了27种与扶贫领域契合度较高的金融产品,为金融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积极引导信贷投放,尤其是加大扶贫领域信贷投放力度,使得主要金融扶贫信贷指标成倍增长。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林芝市扶贫贴息贷款余额为30.93亿元,为2012年的23倍,精准扶贫产业贷款余额为10.9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贷款和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合计为12.71亿元,为2012年的3.4倍;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2583户、11772人,占贫困户总人口的一半。

  山南:“种树”带动生态脱贫

雅鲁藏布江两岸防护林 (中国西藏网 供图)

  2017年4月,“山南沙漠经济扶贫项目”正式启动,总建设面积65万亩的防沙治沙工程、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和特色经济林建设工程将由亿利资源集团推进并完成,亿利集团将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模式,全产业链布局甘草产业,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采取利益共享和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通过种植甘草脱贫,预计带动1180户3975人脱贫,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那曲:扶贫由“输血”转为“造血”

  为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道路,那曲地区那曲县通过“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罗玛镇布拉村农牧民合作社。图为布拉村村民正在合作社制作马鞍(搜狐网 供图)

  那曲地区是西藏脱贫攻坚三大主战场之一,而色尼区又是那曲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十三五”期间,色尼区建档立卡贫困户5003户20074人。色尼区着重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紧紧围绕本土资源优势,依靠党的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为保障、以项目为平台、以扶贫为根本,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产业精准脱贫工作,真正让贫困人口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截至2017年11月,实施产业项目共计51个,计划投资约7.4亿元,通过这些项目计划脱贫2096户6804人,超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阿里:“挪穷窝”“换穷业”实现脱贫摘帽

阿里地区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一角(中国西藏网 供图)

  阿里地区位于“世界屋脊的屋脊”,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居住过于分散等原因,致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部分农牧民较为贫困。该地区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要求,确定了16个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十三五”时期30个安置点中已建成13个安置点,并实现搬迁入住878户3424人,入住率达到42%,其余17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并完成工程总量的80%;30个安置点总投资92687.45万元,完成投资87366.04万元,投资完成率为94.25%。同时,围绕30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实施配套项目16个,总投资77000万元,开工建设项目14个,开工率87.5%,完成投资34000万元、完成率44%,覆盖搬迁人口3707人。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搬迁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解决就业和增收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