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唱剧《春香传》剧照:春香与李梦龙。 资料图片
2017年12月27日至2018年1月2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7少数民族文学戏剧改编培训班在京举办,20名学员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
然而,这只是他们放飞少数民族戏剧创作梦想的开始。未来半年内,每位学员将会递交一部民族戏剧剧本作为答卷。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认为,严肃文学是当代文学的精华,但由于受到传播方式的局限,有很多优秀作品被淹没和遮蔽。在互联网时代,作家需要将文学与戏剧、影视相结合,让文学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展示崭新的面貌,让观众真切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美好。
只因培训,今生与戏剧创作结缘
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包括10位作家、10位编剧,来自汉、蒙古、藏等12个民族。培训期间,连辑、仲呈祥等14位知名专家、学者、编剧,分别为学员授课。
“剧作家与作家同在一个班上学习、交流,为今后的戏剧创作开启了新思考。导师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精彩的讲课为我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傣族作家禾素说。
“我与戏剧创作结缘,最早来自于2013年10月重庆市文委举办的中青年戏剧培训班。”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馆副馆长李德胜说,他从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多年来发表过数百篇小说、散文,出版过中篇小说集《舞殇》。直到那次培训,他才第一次接触话剧剧本创作。
令人遗憾的是,李德胜创作的剧本处女作《怀清台》命运多舛,被搁置了两年。2015年,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文化部艺术司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培训班救了这个剧本。13个人组成专家组赴重庆研讨,终于将这个剧本立了起来。最终,该剧由北京市演艺集团曲剧团排演,2017年5月在重庆首演后,在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连续演出8场,并列入2018全国巡演计划。
73岁的李世勤是此次培训班上年龄最大的专业编剧,退休前曾是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的二级编剧。他从40岁开始搞创作,先后上演和发表了十多种戏曲、话剧,其代表作品话剧《打工棚》、白剧《数西调》等,曾荣获国家和地方的多个奖项。由于艺术成就突出,李世勤曾荣获云南省首届“四个一批”个人贡献奖。
只因喜爱,对民族戏剧多了一份惦念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介绍,我国目前共有33个少数民族剧种。集“诗乐歌舞”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剧种鲜明地代表了独具个性的民族文化,显示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精心呵护。”王馗说。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彝剧团曾是文化部批准成立的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剧团。1984年挂牌成立时,人员60人,有独立编剧、导演、舞美、音乐创作及乐队等,麻雀虽小,但各门类齐全。该团曾排过不少彝剧大戏,如《铜鼓记》《疯年》《藏金贵》等。文化院团改革后,由于人员分散,专业力量不足,该团发展受到限制。“彝剧发展应该由专业人员来研究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未来道路。”该团团长郭剑波说。
“我们剧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才能写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剧本来;要耐得了寂寞、顶得住诱惑、守得起清贫,为本民族戏剧的振兴而努力。”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联主席杨衍瑶的话,道出了学员们的心声。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作协副主席包玉祥表示,戏剧创作一定要扎根在民族沃土上,把本民族的艺术与当代的艺术结合好,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建议,国家艺术基金应该向盟、州、市和旗县艺术院团倾斜;国家级院团艺术家多下基层采风,多创作和演出反映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
只因责任,勇于担起民族戏剧创作的重担
青海省藏剧团编剧李加东周毕业后,一直演出藏戏和歌舞。他所在的青海省藏剧团,自1999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后,不断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开创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出形式。“我们还开创了一种新的藏戏传承模式,让戏曲进校园,给孩子们排戏,让他们自己演藏戏。”李加东周说。
然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有些少数民族剧种却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萎缩现象。禾素认为,繁荣少数民族戏剧,一方面应从体制机制入手,在民族地区恢复相关特色剧团;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各门类戏剧人才,努力创作出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朝鲜族学员崔丽玲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歌舞团演员,非遗项目盘索里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唱剧《沈清传》《春香传》的剧本改编、唱腔指导和主演,是我国唯一的盘索里专业硕士生。“作为盘索里传承人和唱剧演员,我有责任和使命担负起传唱盘索里和唱剧的使命!”崔丽玲说。
近年来,我国唱剧发展迎来了一些利好,如2011年盘索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唱剧已被指定为州级非遗项目,延边歌舞团也被指定为国内唯一的唱剧演出团体及全州唯一的唱剧传承基地。“唱剧是需要专门研究、策划、并加以长期练习的,演出要求具有高度艺术性。唱剧恢复不久,根基不稳,希望国家和有关部门能够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为唱剧打造更好、更高的平台。”崔丽玲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表示,要正视少数民族戏剧中存在的政策不配套、研究力度不够、研究力量单薄等问题。“少数民族戏剧要抓好选题建设,加强学术研究与文艺批评,要按大文化观来研究少数民族戏剧,积极发挥少数民族戏剧的功能,多出精品,体现民族尊严与文化自信。”连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