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历史 > 民族历史简介  > 详细页面

锡伯家庙:壮行,从这里出发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国昌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 浏览量:

锡伯族同胞在祖先牌位前敬香

  傅有坤是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副秘书长,锡伯家庙的钥匙平时由他掌管。听说我们要参观家庙,他一早就在庙门口等候。

  介绍家庙的一切,老傅如数家珍。他说,锡伯家庙也叫太平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初建时只有5间青砖瓦房。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扩建了大殿3间、两厢配殿3间及正门3间等主要建筑物,成为一座较为完善的家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修葺一次。

  过去,锡伯家庙活动不少,香火不断,很是热闹,除每年都举行两次祭祀关公的活动,还要举办两次庙会,此外还有念经活动等。锡伯家庙是一座喇嘛教寺庙,但它又不很纯粹,庙内除供奉释迦牟尼像等佛像外,还供奉关公、周仓、文昌等,这说明锡伯族很早就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老傅领着我们参观家庙的前殿、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还有太平寺碑。他说,锡伯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喇嘛教等,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这也反映了锡伯族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

  看到家庙内外熙熙攘攘的人群,老傅告诉我们,由于锡伯家庙坐落在沈阳繁华的北市场,平时几乎是游人不断。每年的西迁节和锡伯族的大型活动,锡伯族同胞都要聚集在锡伯家庙里进行活动。

  讲到锡伯族同胞对家庙的虔诚和敬仰,老傅激动万分,眼里不时闪着泪花。他清楚地记得那些远在他乡的锡伯族同胞回拜家庙时的感人情景:佟佳·松柏千里迢迢地从新疆来到沈阳,当他一踏进锡伯家庙的门槛,便泪流满面地说:“我回来啦!我魂牵梦萦的家乡!”他匍匐在家庙前面,连连磕头:“父老乡亲啊,几代祖辈们未曾完成的夙愿终于在我身上实现了!”

  还有一位步履蹒跚的80岁锡伯族老人,在外孙女的搀扶下来到锡伯家庙。没等走进家庙的大门,她就潸然泪下,用颤抖的声音喊了一声:“老祖宗,我回来了!”老人和外孙女把从新疆带来的南瓜籽、锡伯饼、伊犁老窖,还有一包自家菜园中的泥土摆在了家庙的祖先牌位前。上香磕头后,老人说,这一生没有遗憾了。临走时,老人还从家庙带走了一包土,她说百年之后,要把它埋在自己的坟墓里。

  不少从新疆来到锡伯家庙的锡伯族同胞,踏进家庙,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他们说,这感觉就像是与母亲失散了多年的孩子,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一样。回到故乡看一眼,成了所有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一辈子的愿望。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生活在东北的锡伯族官兵和家属4000余人分两批出发,前往新疆伊犁戍边。出发前一天,锡伯族同胞聚集在锡伯家庙,为即将远征的亲人饯行。他们杀猪宰羊祭奠祖先,饮酒高歌,焚香互祝,洒泪告别。

  锡伯家庙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是思念的源头,把远隔万里的亲人的心系在一起,经历岁月的磨洗,仍然使人魂牵梦绕。它是送别的长亭,让西出阳关的勇士无法淡忘故土的气味,经过沧海桑田,依然闻到她的芳香。

  从锡伯家庙出发,那些远征的壮士策马扬鞭,驰骋疆场,在杀敌的战场频传捷报。他们屯垦戍边,把从家乡带来的种子撒向祖国的万里边疆。

  锡伯家庙是锡伯族灵魂的栖息地,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神圣象征。由于历史的原因,锡伯家庙历经风雨沧桑,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维修和恢复的力度,使锡伯家庙基本恢复原貌。2003年3月,锡伯家庙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锡伯家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