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经济 > 概况  > 详细页面

藏族生产民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莫福山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0日 浏览量:

  农业。藏区的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荞麦等。过去,藏族的农业区生产工具比较落后,传统的耕地方式是“二牛抬杠”。即在犁的前辕上拴一横杠,横杠两头分别固定在两头牛的脖颈上,一人扶犁并扬鞭赶牛犁地。旧时,木犁的犁尖由坚硬的青冈木做成,入土两三寸,有的地方在木犁尖是套上铁犁尖,入土更深。藏区的川坝地比较肥沃,可以连年耕种,山坡地较贫瘠,种两年就要休耕一年,名曰歇地。

  在藏区,每年的春耕播种是非常讲究的,届时,各村要请星相师选择开耕吉日,这一天,人们盛装打扮,端着青稞酒和“切玛”斗到地头。耕牛也被装饰一新,牛背上涂赤色,牛角挂红。专门的主持人按星相师指点的方位,象征性地开犁并撒一把种子,还要说些祈求丰收的话。这一天人们休息娱乐,第二天便投入春耕生产。

图为西藏牦牛博物馆展示

  传统的打辗方式也较落后,甘青藏区多用石磙打场。在一粗约30厘米,长约一米的六棱石磙的两头按木轴,用两根绳子的一头拴上木拴,套在木轴上,另两头拴在木伽上,再将木伽套在马脖子上,由马拉着石磙在铺好的青稞或小麦秸秆上转圈碾压,待青稞粒完全脱壳后,借风力将秸秆吹去。西藏、四川一带的打辗方式更加原始。先将带穗的麦秸均匀地铺在场上,然后赶一群牦牛在上面踩踏,名曰“踩牛场”,待麦粒脱壳后,借风将秸秆吹去。也有用连枷脱粒的。即将麦穗铺好,十几个人面对面排成两排甩起连枷拍打。

  过去,四川阿坝一带藏族,各村寨都有公选的“哦拉”(管理庄稼的人),全寨的积肥、播种、除草、收割都由他安排,青稞成熟后各家用新粮做饭,同时要念经,请亲友吃新饭,以贺丰收。收割完毕后,还要请僧人念经。凡春播秋收,家中无劳力的,全寨人要帮忙。

  牧业。 藏区的牧业占很大比例,牛羊是藏族的重要生活资源。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原是野牛,很早以前,被人们驯化后,成为既产乳、毛、肉,又可役用的家畜。牦牛全身是宝,现在,一头成年牦牛价值近万元,是牧民的主要生活资料。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上,除奶牛外,其他牦牛常年在野外,牧民不必天天放牧,十天半月查看一次,到春季脱毛时将牦牛赶回圈中拔毛刷绒。牦牛毛是拔而不是剪,拔毛时先将毛缠在一30厘米长的木棒上,然后用力拔,拔完长毛后在用一把七齿铁刷刷绒。牛绒有极好的保暖性,是制绒衣的上好材料。

  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海拔3000米左右的雪线上,生活着世界独有的白牦牛。白牦牛体型较小,全身纯白,因为稀有,经济价值很高。如今,以开发出系列白牦牛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

  青藏高原培育出了不少优良畜种。著名的有阿里羊、甘加羊、黑藏羊等。有河曲马、大通马、岔口驿马等。西藏阿里地区的阿里羊因毛质优良,多出口印度。阿里羊还是驮运工具,牧民每年都要用阿里羊驮运盐巴,每只羊可驮20斤左右。

  河曲马的产地在青海河南县,系蒙古马的一种,古称“吐谷浑马”这种马体格较大,体质非常健壮,对高原环境有极强的适应力。

  藏族传统的放牧方式有两种,一是定牧,一是游牧。

  定牧就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放牧,且有四季不迁的房屋或帐篷。牧人早晨赶着羊群到草场,晚上将羊群赶回圈中。游牧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水草而牧的方式。每年多数时间在游动,只是在冬季定居在冬牧场上。青海、甘肃的牧区分春夏秋冬四季牧场,到什么季节就到什么草场,以保证其他草场的养护。

德庆藏族木碗制作工艺 引自民族画报

参考资料:

    1.陶立璠主编,中国民俗大系·西藏、青海卷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丹珠昂本等主编,藏族大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