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帐号或密码错误
中华民族
民族地区
民族经济
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历史
民族服饰
民族饮食
民族建筑
民族风俗
民族节日
民族文学
民族艺术
民族工艺
民族教育
民族科技
民族传媒
编辑整理:王韵茹
级别:
浏览量:
关注度:1000
简介:
永陵镇赫图阿拉村隶属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该村地处长白山系边缘,龙岗山南脉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近国道202线,交通便利。村庄环抱国家AAAA级景区赫图阿拉城,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森林覆盖率答73%,清澈的苏子河水自东向西穿流而过,辗转流淌汇入浑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满族人民。这里不仅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绿树成荫,山清水秀,还有着深厚的满族历史文化底蕴。
赫图阿拉故城(王铁志摄影)
历史沿革
赫图阿拉,满语,汉译为横冈,即平顶山岗。这里是满族第一国都,也是努尔哈赤出生、起兵以及建立后金政权的地方。作为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在研究清前史、艺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龙兴之地赫图阿拉城是清代关外三京之首,被御封为“启运之地”,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于此久负盛名,而赫图阿拉村更是满族文化的缩影与传承,被称作“中华满族第一村”。
赫图阿拉,战国属燕。秦属辽东郡。西汉属玄菟郡。东汉至晋,先为公孙度地盘,后为慕容廆所居。南北朝陷于高句丽,唐灭高句丽,复归内化,为唐安东都护府所辖,中宗时归渤海国。金属属东京路。元为沈阳路。明置建州卫。
明正统五年(1440),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与叔父凡察迁此居住,至明万历十年(1582),是建州卫所在地。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袭建州卫都指挥使以来,成为建州卫政治中心。
明万历十五年(1587),努尔哈赤迁往佛阿拉城,赫图阿拉成为其族人居地。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复迁此居住,始筑内城,两年后又筑外城环之。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于“城东阜上建佛寺、玉皇庙、十王殿共七大庙,三年乃成”。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在此“黄衣称朕”,建立后金政权,赫图阿拉成为后金第一都城。
后金天命七年(1622)迁都辽阳城。
后金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尊称为“天眷兴京”。
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兴京城守尉衙门,在内城东。
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兴京理事通判衙门,在关帝庙西。
清光绪三年(1877),兴京抚民府由赫图阿拉故城迁往新宾堡。将城守卫衙门改为协领衙门,管理八旗事务。
1877年至1998年,历经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为新宾县永陵镇辖区,老城村民居住地。
特色景点
在村里,努尔哈赤的故居现在是一处旅游景点。四合院,院落外面有一盘石碾子,院落有草房和瓦房,院子里有猪圈、马圈、粮仓等,房子是“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出在地面上”。院落的东南角,立着一根索伦杆。相传,努尔哈赤当年遭到明兵追杀,眼看被追上,从远处飞来一大群乌鸦,追兵赶到时只看到一片黑压压的乌鸦呱呱乱叫,没有发现人的踪影,努尔哈赤逃过了生死劫。为了纪念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设堂子祭神,立杆祭天……祭祀乌鸦神现在还是满族人家重要的祭祀活动。
努尔哈赤出生地(王铁志摄影)
索伦杆(王铁志摄影)
村里,400多年树龄的老榆树依然茂盛,远望有许多鸟巢状的东西。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那是一种植物,叫冬青,只有百年以上的榆树才会有冬青。而神榆百巢也成了赫图阿拉八景之一。
赫图阿拉村民居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在保护满族传统民居,弘扬满族优秀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满族风情旅游,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风民俗
冬日的赫图阿拉村宁静祥和,几只小鸟安静地落在荷花状的房脊上。荷花代表寿,满族的房脊荷花图案很多。房脊的造型还有乌鸦嘴状的,是因为满族崇拜乌鸦,这也是衔福的意思。一般的房屋有五条房脊,代表着传代同堂,人丁兴旺。 花墙状的院墙上,雕刻着荷花瓣和钱币花样。花墙构造起着透风作用,利于院里菜的生长。而墙上雕刻的荷花和钱币图案,则寓意招财进宝、富贵吉祥。
满族室内陈设和摇篮(王铁志摄影)
村里还有着满族最正宗的八碟八碗。满族饭菜以炖菜为主,八碟八碗的特点是煎炒烹炸骨头炖。早期菜品固定,后来随着生活的逐渐提高,菜品也在不断变化。村民张寿昌八碟八碗的手艺远近闻名,一些人慕名来品尝。“满族人最大的特点是好客,用八碟八碗招待客人表现了满族人的热情。 ”。
满族八碟八碗(图片源自网络)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年正月,赫图阿拉的村民都要组织秧歌会,自娱自乐。欢快的鼓点声和村民们欢乐的笑声交融在一起,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无限生机。赫图阿拉村的满族秧歌,民间俗称“鞑子秧歌”,它是满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并在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舞蹈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具有火爆、矫健、粗犷、热烈而又豪放的表演特点。
改造的特色民居(王铁志摄影)
农家院(图片源自民族宗教网)
赫图阿拉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环抱着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赫图阿拉城,不仅村容村貌美,其特色产业也非常突出,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发展,这些年都跃上了新台阶,可说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农村。赫图阿拉村有多家农家乐饭庄,农家游年平均接待游客近10万人,直接带动经济增长300余万元。村落里,写有“阿克达春客栈”、“额勒赫客栈”、“额腾伊客栈”的门前,停着外地车牌的私家车。它们是一个个农家院,据说旺季的时候,游客络绎不绝。
粉丝数:102
村寨等级:
创建时间: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