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况
塔吉克族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则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泽普县、莎车县,和田地区的皮山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等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51069人,其中30629人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占该县人口总数的81%。
塔吉克族所使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这一语言包括色勒库尔方言和瓦罕方言。塔吉克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形成和发展可追溯到古老的东伊朗语——塞语和粟特语。
二、族源
“塔吉克”是中亚操伊朗语居民的族名。塔吉克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东伊朗语的各部落。据塔吉克民间传说,“塔吉克”一词来源于“塔吉”(塔吉克语是“王冠”之意),由原来的“塔吉达尔”、“塔吉叶克”等词逐渐变化而来。
塔吉克族源,涉及古代生活在西域的东伊朗语的诸部落。两汉时属西域都护管辖。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朅盘陀国,朅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3-4世纪,朅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713-741年中,在此设“葱岭守捉”戌所。8世纪,朅盘陀国消亡。9-16世纪,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明朝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塔吉克族居民继续繁衍并活动。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
三、宗教信仰
塔吉克族及其先民的宗教信仰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自然象崇拜阶段、琐罗亚斯德教信仰阶段、佛教信仰阶段和教伊斯玛仪派信仰阶段。塔吉克族祖先的原始崇拜可能有太阳崇拜、鹰崇拜、慕士塔格阿塔崇拜、马崇拜、盐崇拜、奶崇拜等。
现在我国塔吉克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们所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两大派(逊尼派与什叶派)中什叶派的重要支派——伊斯玛仪派。这一点上,塔吉克族不但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有所区别,而且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也是有所区别的。
他们将《古兰经》视为经典圣书,但认为其有现义和隐义,其隐义只有“伊玛目”才能理解。塔吉克族不注重表面的宗教仪式,除“玛艾提哈那”外,不设礼拜寺。
旧时,伊斯玛仪派的宗教税有两种:“赛尔卡力”和“代尔维泽”。“赛尔卡力”主要作为宗教费用,一部分用于学校、医院、“加玛艾提哈那”,还有一部分则用于慈善事业。“代尔维泽”则是地方宗教税,各地的“赛义德”“霍加”收纳之后,一部分用于地方宗教事务,另一部分则自己使用。
塔吉克族的“麻扎”朝拜有四种形式:一、位于塔什库尔干泽拉甫香河(意为金子的河流)河畔的大同乡的“巴麻菲利外力麻扎”和“巴麻菲利穆加拉提麻扎”中的旗帜被视为圣物,故这里每年秋天都有“游旗”活动,即举着旗帜走街串巷,走到哪里,哪里的人们便对旗帜顶礼膜拜,还会献些祭物,这称为“本地朝拜”。二、如果家里有人患重病或遇到了意外灾难,家里人就会宰杀牲畜,去附近的“麻扎”祈求神灵护佑,以求禳灾。三、人们出门在外经过一些“麻扎”时,都会下马朝拜,会施舍一些财物。四、在塔吉克族的“祖吾尔节”上,会引水时朝拜“麻扎”,负责看管“麻扎”的人家则会宰杀牲畜款待人们。
四、民俗文化
塔吉克族在孩子出生后不能喂奶,在喂奶之前,举行“瓦合陶吾达得”(也称“开嘴仪式”)的仪式后,方可喂奶。男孩的割礼与女孩的剪发礼是塔吉克人比较重视的习俗。男孩割礼一般在6-7岁时举行,请宗教人士执行,家长宴请亲友,以示庆祝。女孩一般在1-2岁时举行剪发仪式,此后女孩即开始梳发辫,亲友带来礼物,表示祝贺。
塔吉克族对婚礼十分重视,婚礼的日子一般选在秋高气爽、牛羊肥壮的金秋季节。婚礼要热闹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在自己家里设宴,亲戚前来贺喜,他们带来的礼品一般是4-6个馕,在馕上再摆放衣服、日常用品和首饰等贺礼。最亲密的亲戚送羊。母亲或长嫂在礼品上撒面粉,以示吉祥。新郎穿戴婚礼服饰,新娘则躲在自己的屋子中不露面。第二天各在本村范围内举行更大规模的娱乐活动。一般是在第三天上午迎亲,男女两家相距较远的,第一天新郎即往女方家迎亲,次日返回男方家中。在举行婚礼期间,前往祝贺的亲邻们都穿最好的衣服。经常是一家结婚,全村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中。
塔吉克族的丧葬依照伊斯兰教规先“净体”,随后使死者头朝西躺卧,用一张叫作“凯先干”带有刺绣的盖尸布将其覆盖。死者头前和脚下各点一盏灯,尸体最少得停放一夜。为死者净身后,丧家男性亲属一字排开坐在地上哭丧;女性亲属则身穿蓝色衣裙,头戴蓝头巾,坐在炕上哭丧。吊唁者自外鱼贯而人并表示安慰;妇女则握住丧家女性亲属的手哭泣。死者若为老人,服丧期为1年左右;若是小孩夭折,服丧要长达3年。
塔吉克人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正方形平顶屋,塔吉克人称这种房屋为“蓝盖力”。屋子里分为三个区域:中间为脚地,房门向阳,靠左墙角。脚地中间是个大炉灶,天窗正好开在炉上方,一是可以采光,二是便于排烟。屋内不分间,近门的侧边为长辈睡觉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另一侧为晚辈卧处。塔吉克族还通过蓝盖力房屋的长、宽、高度和柱子的数量来表达塔吉克人的信仰观念。如房屋的长度和宽度均为7米,表示伊斯玛仪派的7个“伊玛目”。房屋的柱子为5个,表示伊斯玛仪派“潘吉台尼”,意为“5人”,即穆罕默德、阿里、法蒂玛、哈桑、侯赛因等5人。
塔吉克牧民的饮食以奶类、肉类和面食为主;农民则以面食为主。牧民善于制奶品,如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食物以煮食为多,以“抓肉”、“显尔该仑起”、“显尔台力提”等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男子一般戴吐马克帽,穿套头的衬衣,外罩黑色袷袢(对襟长外套),系绣花腰带,冬季加穿大衣和皮大衣。皮大衣多为家庭手工制品,不带布面。妇女一般戴刺绣精美的库勒塔帽,平时穿连衣裙,并穿长裤,夏季在裙外加一背心,冬天外罩袷袢。老年妇女一般穿蓝、绿花色的连衣裙,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则穿红、黄花色的连衣裙。以前妇女都穿家中自织的长筒毛线袜,冬季则穿长毡袜,外穿自制长筒尖头软底皮靴。皮靴一般染红色,靴筒用野羊皮缝制,靴底用牛皮或骆驼皮制成。
塔吉克族民族节日丰富,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开斋节、肖公巴哈尔节、皮里克节、祖吾尔—引水节、铁合木祖瓦斯提—播种节等。
五、文学艺术
塔吉克族民间文学大体上可分为“soug”(赛吾格:即故事,和“beyt”(比依特:即诗体或诗典)两大类。“赛吾格”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包括艾辅莎那(神话)、热瓦亚特(传说)、麦塞勒(寓言)、麦斯合拉(笑语)和维格克(谜语)等。“比依特”包括伽扎勒诗歌(抒情诗)、柔巴依(四 行诗)、卡苏依德诗歌(宗教歌或颂歌)、玛斯纳维诗歌(两行诗或自由诗歌)和 台勒肯诗歌(哀歌)等。
塔吉克族民间舞蹈中鹰舞是最著名的,男子的舞姿为两臂一前一后,前臂较高,后臂较低,步法矫健灵活。动作慢时,两肩微微上下弹动,显示出激动的心情和豪迈的性格;急时,盘旋俯仰如鹰起落,最为刚强有力。妇女舞蹈时,双手随鼓声在头上部向里、向外旋转,动作比男子柔和,亦很矫健,女子的舞步与男子相同,步子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随意变化。伴奏一般只用手鼓和鹰笛两种乐器。塔吉克民族乐器主要有鹰笛、达卜、芦笛、拉布布、赛依塔尔、布拉尔孜卡姆、库姆里、卡普孜、艾捷克等。
塔吉克族民间戏剧分话剧、歌剧和木偶戏三个种类。主要有《巴达赫尚的商人》、《阿格恰与艾毕希卡》、《单干拜切》等。
(编辑时有改动)
参考资料:
1.丹珠昂奔主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回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