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等,日食三餐。糯米主要用于年节食品的制作和酿酒,如五色饭、糍粑、粽子、重阳酒等。副食主要来源于自种的蔬菜和家养的畜禽,如青菜、萝卜、豆角、南瓜、猪肉、鸡肉、鸭肉、鹅肉等。民间有“吴不食狗”(吴姓仫佬族不食狗肉)、“姚不食心”(姚姓仫佬族不食猪心)、“文不食马”(文姓仫佬族不食马肉)的禁忌,也禁食猫、蛇肉。
吃酸是仫佬族人由来以久的食俗。仫佬族农家用豆角、萝卜、藠头等蔬菜腌制酸味食品。在仫佬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乱窜。”过去,仫佬族人生活贫困,以粥为主食,酸是喝粥的必备菜肴。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身居农村或年纪稍长的仫佬族人一天三餐还是“一干两稀”,即只在晚餐吃干饭,早、中餐喝粥。
酸有干酸和水酸之分。现在每家每户腌的酸,分为水坛和干坛两种。干坛的做法是先将瓜菜切成片、条状,晒成半干,再加食盐、糖、酒或甜酒、辣椒粉拌匀后,装入坛中,十天半个月即可食用,腌出来的酸品香气扑鼻。水坛的做法比较简单,坛中加水,加少许盐、白糖后盖好坛盖子,边沿用水密封,防止漏气,过了三五天后酸坛做成,再将时鲜瓜菜放入,两三天后就可以食用。仫佬族从来不腌肉,而且还忌荤汤油脂沾着酸坛。现在腌酸比过去更讲求佐料的配比和质量。
地炉火锅是仫佬族的传统饮食。仫佬族家庭的地炉一年四季都燃着,冬天吃饭时,家家户户都围着地炉吃火锅。火锅架在地炉上,加入半锅炖好的汤或是清水,将青菜和切好的新鲜肉片摆放在炉边的三脚架上,在锅当中坐上只高脚盐碟,内盛食盐、辣椒、葱、蒜、香菜,加上醋或酸水,食客尽可以往热锅里加入自己喜欢的食物。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火锅的菜品比过去更丰富。
仫佬人喜欢吃糯米加工的食品,仅以糯米和用其加工的食品就有糯米饭、甜酒、汤圆、年糕、桐叶粑(也称狗舌糍粑)、白糍粑(斗糍粑)、艾糍粑、三角粽、凉粽、辣椒酿、茄子酿、豆腐酿、菜包等20多种。这些糯米食品根据不同季节、节日和不同规格置办,且吃法多样。春节吃甜酒、汤圆、年糕、白糍粑(斗糍粑);清明节吃艾糍粑;端午节吃药糍粑;二月社和六月初二吃粽粑;八月十五吃桐叶粑。
仫佬族特产黄水粑 江桥生 摄影 引自民族画报
参考资料:潘琦主编,《仫佬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