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傣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傣族名胜古迹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郑家齐 2017年11月10日 阅读量:

万象城遗址

  万象古城是干崖宣抚司第十、十一、十二任宣抚使治所,凡78年。傣语叫“姐闷掌”,无论直译意译都是有过万头大象的城。

  明代干崖土司衙门原在龙口城(今盈江旧城),因多次遭缅甸洞吾王朝出兵侵扰,尤以万历十一年(1583)兵灾最惨,第十任宣抚使刀怕瑄只得将衙门于次年迁到万象城。

  建城时,明代土司制度已由显赫走向衰退。但通过明初以来200年经营,各土官政区内经济、政治、文化大多有了较大发展,积累了一定物质财富,特别是汉族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境地。万象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建的,故干崖在屡遭外军劫掠元气大伤后,仍有能量营造。仅从出土的2米长的陶制下水管看,这座城池的规划绝非草草而成;再从遗存地表的4个础面直径分别为42厘米和31厘米、底面达55厘米的柱础看,所支撑木柱是何等粗壮,屋宇何等宏伟。一对气势凶猛的石蹲狮,显出衙门富丽堂皇的气派。散落在地表或地下的大砖,都镌有细线阳文“如成”汉字(疑为工匠名),说明营建此城是内地汉族工匠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的劳动结晶。从而断定400多年前的这座边地土司衙门,已不是竹檐茅顶的干栏式建筑,而是砖瓦木石结构的汉式建筑。

  清顺治十八年(1661)被明降清名将吴三桂毁成废墟,万象城由此在大盈江东岸消逝了。直到康熙时的干崖十四任宣抚使,将衙门迁到凤凰城(今盈江新城)时,要将万象城石狮搬来,据说未搬出百步石狮两眼流血哭了,吓得搬运工人四下逃命,后又换了三、四伙人,也是如此,刀建勋只得将石狮作神物供奉于原地。雄狮长1米,高95厘米,腹径51厘米;雌狮长95厘米,高88厘米,腹径50厘米,重达数吨。

  古城废墟上,还有座长10.7米,宽1.83米,高1.3米,跨径2.84米的石拱桥供人们行走,也是迄今在盈江发现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中国橡胶第一树

  在盈江县新城乡的凤凰山上,有一大片茂密翠绿的橡胶林,在其中的小山坡上有一株特别高大粗壮、刚健挺拔的橡胶树,鹤立鸡群。这便是光绪三十年(1904)刀安仁先生从马来西亚引种的,是我国最早的橡胶树,被称为“中国橡胶第一树”。

  这棵橡胶母树高20.86米,距地面10厘米处主干径3.5米。据科学工作者考证,这棵橡胶母树引种的时间比台湾早两年,比海南岛早一年,因此确定为我国引种最早、年龄最大的一棵橡胶母树,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

勐焕大金塔

  勐焕大金塔座落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潞西市城区东南方,孔雀湖畔海拔1079.6米的雷崖让山之巅。景区四周山青水秀,环境幽雅,视野辽阔。大金塔高73米,底宽50米,高耸挺拔,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当地人称大金塔为勐焕“广母喊”。

  抗日战争时期,雷崖让山曾经为军事战略要地,遭受了战火的洗礼,佛塔损毁。后来,佛教信徒进行重建,“文革”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现仍遗留有残砖碎瓦。2004年再次重建。

  塔的总体结构设计为八角形空心佛塔,开有4道大门。大殿中央的顶天柱周边塑有4尊天然汉白玉大佛像:东面是释迦牟尼佛像,西面是药师佛像,南面是观音菩萨像,北面是弥勒佛像。大殿可容1000人同时朝拜。殿内二楼、三楼展示反映佛祖生平及教义的壁画和器物,既可参观游览,又能俯瞰芒市坝全景。第二、三层外平台分别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群塔,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具有佛教艺术创意的精美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佛教专用物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戴有重达2.3吨的大金顶。

  勐焕大金塔正在成为德宏州佛教文化活动中心和研究、整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德宏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傣族刀安仁墓

  刀安仁为干崖第二十一任宣抚使,中国同盟会会员,是著名的傣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辛亥腾越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杰出的傣族爱国领袖。

  1912年,刀安仁在南京被陷害入狱,经孙中山等人营救出狱。1913年11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41岁,灵柩送归故土安葬,原墓系石垒土冢,“文革”中被毁坏。1987年,刀安仁墓被列为德宏州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维修。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云南省文物处拨款重修,1996年春节竣工。

  刀安仁墓位于盈江县新城乡凤凰山下,保护范围5.71亩。墓体基本保持刀氏土司嵌顶八字排方传统式样,八字石排方墓志,刻录刀安仁功绩,标题为:“举义旗献身革命”“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墓体用花岗岩石砌成,高3.3米、宽2.37米,石排方各高2.06米、宽1.5米,前档墙高5米、长30米,后档墙高3米、长10米,两侧档墙全长18.7米、平均高2.8米,护栏长30米、高1.4米。通道全长60.9米、宽3米,正中为条石路面,两边路面路基卵石、砑石铺砌,墓前有一座水泥桥,长3米、宽3米,两个石台阶共29级。标志石碑一方,高1.6米、宽80厘米,用汉、傣两种文字刻写。

平麓城遗址

  平麓城是德宏州内惟一一座明代古城,座落在瑞丽市府西侧一公里的小山丘上。山丘绿荫覆盖,鲜花常开,流水潺潺,榕树撑天。漫步在城内400年前用石块铺砌的整齐街道上,就会感到这座老城散发着古风遗韵,体现出汉、傣文化的交相辉映。供奉如散达的庙宇虽只可见到遗址,但座落在城东北的土司衙门旧址仍可寻到。若将此城与姐告开发区相比,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到过平麓城的人,总是对她留下深深印记。

  城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建的。“平麓”二字,尽管含有明初平定和撤销麓川宣慰使司政区之意,但并不是为了纪念这事件而修的,主要为防御缅甸东吁王朝的不断侵扰,筑之以设防。本世纪70年代曾在城内出土一尊铜炮,就是佐证。另外,云南当局为适应军粮需求和发展边地经济,大力在瑞丽江流域开展了以瑞丽坝为中心的屯田活动,屯田的指挥机关就设置在平麓城中。到清乾隆时,姐勒城中土司衙门多次被缅甸木梳王朝军队焚毁,土司才将衙门于乾隆52年(1787)迁移到平麓城,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时,为时169年。城池规模无明确记载,据1982年云南省瑞丽县文物普查队联合勘测,城为正南北向,南北长884米,东西长503米,全城面积约0.47平方公里。开有东南西北4门。门洞深17米,宽6.3米。城墙用粘土夯压而成,属于土城,墙基由鹅卵石砌成。城墙残高4.8米,厚10米,顶宽1米。瑞丽江改道前由城南流过,故史书称平麓城“傍江壁立、易守难攻”。近代土司则将城内居民分东西南北4个片,分设4个族官治理(现为4个自然村)。许多族官对出进城门的群众,竟然征收“城门费”,成为德宏诸土司中惟一利用城门进行强征苛捐杂派者。傣语称平麓城为“允汗”,又称下城,是与地处瑞丽坝头被称为上城的姐勒相对而言。

  上个世纪80年代,平麓城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瑞丽市政府对东门城门和几段城墙做了修复,使古城风貌更有魅力。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