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的哈尼梯田,是哈尼人生态智慧的生动体现 资料图片
秀美迷离、变化万千的云南元阳梯田,一直是摄影家钟爱的摄影主题。元阳梯田不仅是美景的代表,更凝聚着哈尼族祖祖辈辈的智慧与生态农业实践。
有着1300年悠久历史的哈尼梯田,宛若遗落在苍茫的哀牢山中的明珠,在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向外界展露其神秘的面容。2013年6月22日,中国云南哈尼梯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对哈尼族这一耕作文化价值的最好肯定。
“四度同构”的精密农业系统
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布满了偌大的山谷,又洋溢向四周的群山,直达山顶,弥漫在遥远的天际……
1995年10月,在滇南哀牢山的深处,当法国人类学家让·欧也纳博士看到哈尼梯田的那一刻,仿佛被什么东西猛然击中了一般,身体颤抖了一下。他惊叫道:“这是上帝的奇迹,哈尼人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哈尼梯田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千百年来居住在哀牢山中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用锄头挖、用背篓背出来的。人们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出这一农耕文明奇观。梯田规模宏大,绵延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
梯田,构成它的要素首先是丰沛的水源,所谓“无水不成田”;其次是山,没有雄伟高峻的大山,开不出天梯般的梯田;然后是适合水稻生长的海拔和温度。但是,元阳县2100平方公里土地上没有一座水库,这17万亩梯田的用水是从哪里来的?
哀牢山终年云雾缭绕,云雾冷却凝聚成雨水,这使当地年降雨量达到1600毫米到3000毫米。雨水被森林贮存吸收,化为溪泉瀑布,使得整座哀牢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构成了无与伦比的生态系统。
由于海拔、气候、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哈尼人选择了在有自然水源的山间挖沟开田。他们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再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泉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饱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源问题。
哈尼族开垦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山顶的森林作为水源涵养地,源源不断地为山下梯田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水流层层下注,最终又回到山谷的江河中,蒸发到森林,周而复始。
哈尼人的村寨选择建在森林和梯田之间,上方茂密的森林,提供了水、薪炭等资源,下方层层相叠的梯田,则提供了粮食。村寨在上、梯田在下,还有个好处就是省力,即人类学家说的“缩短劳动半径”。如此,支撑起哈尼梯田整个生态系统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由高到低的“四度同构”格局便形成了。
这样的格局,维持着正常的能量流通、物质循环、信息交换等生态功能,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体现了科学性、合理性,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学原理。
梯田耕作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这是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评语。而与哈尼梯田耕作文化相伴而生的,还有哈尼人的生态智慧。
靠近森林、靠近水源能开梯田,这是哈尼人选择在半山居住的原因。在哈尼人古老的迁徙史诗《普亚德亚佐亚》中,十分清楚地记载了这段历史。山顶的森林作为水源涵养地,受到哈尼人的重视。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寨神林、山神林,且加以严格保护。尤其是对于山神林,只有每年一次的祭祀时才可以进入,平时严禁任何人进入。如果猎物进入山神林,便不能捕杀,甚至连自家的牲畜进入山神林也不能进去追赶。
哈尼人在千山万岭中挖筑水渠,再挖出无数毛细血管般的小沟,把水分到梯田里。但怎样分配水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哈尼人发明了一种“木刻分水”的方法:在水沟的出水口安一根横木,在上面刻出宽窄不等的凹槽,出水的大小受凹槽宽窄的限制,水要流到几个分渠中就刻几道凹槽。槽的宽窄,是按挖沟时各家各户甚至各村各寨投入劳动力和钱粮多少来决定的。投入多者宽,水流量大,这样的分配公平合理。“木刻分水”历经千百年,至今仍在哀牢山区广泛使用。
对种田人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资料就是肥。哈尼人极善植肥施肥。植肥,是在梯田里撒浮萍让它自然成肥。所以,春冬季节的哈尼梯田,红红绿绿,犹如织出的花毯。哈尼人很早就懂得沤肥,把蒿枝、紫泽兰丢进田里沤泡成肥。
哈尼人还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沟水冲肥法”和“自然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有宽大的公共积肥塘,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把它冲入田中。各家各户还在房前屋后建起小积肥塘,平时堆沤畜肥,栽秧时节把肥料挑到附近的水沟边倒下去,肥料就顺水一路“哗哗哗”冲下去。施肥前,只需打声招呼,沿途各家就会自觉堵上水口,使肥料只会冲入自家田中。
到了六七月间稻谷扬花抽穗时,哈尼人家已无畜肥可施,他们就用“自然施肥法”解决问题。平时,各家各户的牛马猪羊统统在山上野放。六七月雨水丰沛的季节,大雨自然会把满山遍野的畜粪、腐殖土冲刷下来,这时大沟会把这些肥水悉数“拦截”,冲进梯田。哈尼人此时只需在自家的蘑菇房里休息,因为大自然已经帮他们完成了施追肥的劳动。
申遗成功后,保护永远放在第一位
申遗成功后,元阳哈尼梯田备受瞩目。这一凝聚着哈尼人智慧的生态农业耕作系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成为各界关心的问题。
哈尼梯田是活遗产,没有人在田间耕作,哈尼梯田就失去了价值。
为了将农民留在梯田耕作,经过政府、专家及企业的努力,已经尝试开发梯田红米、梯田谷花鱼、梯田花生牛轧糖、芋头糖等,提升梯田产品的价值,将其绿色生态食品推向外界。
为了避免过多游客涌入景区,破坏梯田景观,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表示,会在需要时启动预案,控制游客数量,预计每天进入景区的游客不会超过1万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