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壮族霜降节祭祀活动舞龙表演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步入冬季的前奏。每年农历九月,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要举行壮族霜降节。壮族霜降节是壮族典型的民俗活动,依托于壮族稻作文化,最初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表达人们祈盼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后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壮族霜降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县,以及云南东部等地区,于每年农历霜降后的9天内举行,参加人数万余人之多。
2014年,壮族霜降节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历史渊源
图2 霜降节祭拜仪式现场
壮族霜降节最初与稻作族群的节期规律有关。宋代时,每年农历霜降期间,壮族民众趁农闲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并在霜降节期间买卖农产品和生活用具。同时,霜降节时也要敬牛,让牛休息三天,禁鞭笞,期间如有牛意外死亡,则只能将牛埋葬而不得食其肉。
明代嘉靖年间,壮族霜降节又融入了纪念民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内容。瓦氏夫人是明代壮族抗倭巾帼英雄,曾在农历霜降这一天大败倭寇。她逝世后,壮族民众就在霜降节举行相关活动,缅怀民族英雄,祈求风调雨顺。
清代,壮族霜降节进入鼎盛时期,物资交流日趋繁荣。霜降节前,人们便开始忙着准备物品,在霜降节时摆摊出卖。后来,各地商客也纷至沓来,销售商品,所售之物从生产到生活用具,应有尽有。
二、节日内容
壮族霜降节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酬谢自然、纪念民族英雄、文体活动、走访亲友等内容,参与其中的人们年复一年,热情不减。
图3 祭祀队伍
(一)酬谢自然
图4 祭拜仪式
壮族霜降节头降的早晨,先要在戏台举行隆重的酬谢活动。人们进行祭拜,从请神、求神到送神,将壮族美好和谐的祈愿寄托在美好的自然事物身上,以表达对自然之神的崇敬之情,表达祈盼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近年还增加了祈福长寿的内容。
(二)纪念民族英雄
图5 祭祀现场
在酬谢自然之神后,由祭司念诵祭文,纪念民族英雄瓦氏夫人,颂扬瓦氏夫人率领将士打击倭寇的英雄事迹,传授民族历史知识,宣扬保卫家园、谋求平安的民族精神。
(三)文体活动
图6 山歌对唱
图7 山歌对唱
壮族霜降节是文化展演的大舞台,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人们以歌传史、以歌交友、以歌传情,形成著名的“霜降歌圩”。传统的霜降节还有舞龙舞狮、斗鸡耍猴、对歌唱土戏等活动。现在的霜降节,政府和当地社区还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山歌比寒等娱乐活动,使霜降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四)走亲访友
图8 打糍粑
这一节期,各家各户都准备“糍那”、“迎霜粽”等各种特色食品,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以有朋友到家宴饮为荣。
三、重要价值
图9 壮族打榔舞
壮族霜降节选择在农历霜降时节举办,既体现出中华民族春祈秋报的文化传统,也深深打上壮族稻作文化的烙印,在时空选择上具有突出的独特性。壮族霜降节集祭祀、民歌、戏剧、服饰、体育、手工艺制作、传统饮食等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壮族稻作文化传统的活态体现,更是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蕴涵着壮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壮族的民间习俗,如信仰对象、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情感交流方式等等,都可以从壮族霜降节中表现出来,这对于人们了解壮族历史、传承壮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壮族社会发展等,都具有多元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