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回族总人口1058.6万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另外,回族人口较多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回族人口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占其总数的60%以上。
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回族分布。“小聚居”的特点集中体现全国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区,回族以连片聚居为特点,反映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以县、村、街道聚居为特点,规模大体在百人到万人左右。
云南省有回族人口69.8万人(2010年),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以昆明市及巍山、大理、永平、玉溪、砚山、寻甸、会泽、昭通、鲁甸等县(市、区)人口较多,居住也较为集中。
当代回族通用汉语汉文。
风俗文化 部分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礼、斋、课、朝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礼”即礼拜。“斋”就是斋戒,又称 封斋、闭斋或把斋。“课”也叫天课,属于“济贫税”,可以散给贫穷者、管理帐务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和无依无靠的人,也可以用于修桥、办教育及其它慈善和公益事业。“朝”即朝觐,凡是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去朝觐一次。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是回族群众开展文化交流和公益事业的场所。平时,阿訇在清真寺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戒劝)”,还要给满拉讲学,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
清真饮食是回族的普遍饮食习俗,这种饮食习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为明显,最突出的特点即有着一系列的饮食禁忌物,各地回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饮食习惯也各具特色,但在饮食禁忌方面却较为一致。云南回族在重大节日、婚丧大事等隆重场合,还习惯炸“油香”(油炸面饼)款待宾客,馈赠亲友。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回族男子戴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的丧葬习俗有鲜明特点,提倡速葬(一般两天内入土为安),薄葬。回族一般将去世称为“归真”。归真后,请阿訇或安放到清真寺,按教仪举行殡礼,穿“克凡”(用白布裹尸),于当日太阳落山前安葬。如果当天不能安葬,允许亲友探望埋体(俗称“善面”),守夜,哀悼亡人,抚慰生者,但不跪拜哭丧,次日日出后安葬。参加回族的葬礼或祭奠亡人,不上香烛祭品,可以敬献鲜花。
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开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花儿”是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民间歌谣,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花儿”又名“少年”,发源于回民聚集的临夏,后由甘肃发展到青海、新疆一带,大都在回民中演唱。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曲调有一百余种,已形成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