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文化传承”的含义。关于“文化传承”,赵世林在《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一文中,是这样界定的:“文化传承不是文化传播,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文化传承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灿烂优秀的文化,而确保这些文化得以长久发展的载体就是文化传承。人类世界是由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民族组成的,这些民族不论大小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更是在现今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各个少数民族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来自主流文化的影响甚至同化。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弥补现在的少数民族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文化认同上的疏离感、精神和情感的失落,以及心理上的不稳定感[2]。而从宏观层面来解析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民族文化传承,它承载着这个民族上千年来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延续着这个民族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基因。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使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执行和完成。就如赵世林在《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一文中写道:“文化的传承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组织,需要社会组织系统作为构架支撑,需要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作为硬件保障。”]教育是文化的产物,受文化性质和水平的制约,并为文化所服务。同时,文化要实现传承的话,也必须把教育作为生命载体。而学校教育作为具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以及明确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社会组织。自然成为了现今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优秀的文化传承者,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与此同时,只有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学校教育体系,才能促使民族文化生流不息地融入学校课堂,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文明之泉。通过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传承特定地区的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强化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还可以学习国家主流文化以及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包容感。
参考文献:
[1][3]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16.
[2]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