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哈、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手抓羊肉,源远流长,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以手抓食用而得名。
手抓羊肉(图片源自网络)
手抓羊肉的起源
羊肉是西北少数民族必不可少的日常食物,这与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外出游牧,数月不归,而羊肉却有饱食一顿,整天不饿之功效。在漫长的岁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帐篷间被牧民们食用,城市里极少见,名流视之为难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顾。
手抓羊肉真正成为驰名全国的美味是20多年前的事。据说,有一位颇有胆识的东乡人率先在临夏市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挂起了“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一时间,如万马奔腾,手抓羊肉的香味四处飘溢到了周邻各县,又风靡了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城市。
手抓羊肉的营养价值
《说文》中说:“羊,祥也。”《周礼·夏官·羊人》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羊在古时被赋予成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本草纲目》中也说,羊肉是大补之物,能比人参、黄芪。
羊肉具有温补作用,最宜在冬天食用。但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吃羊肉时最好搭配豆腐,它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还能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萝卜做成一道菜,则能充分发挥萝卜性凉,可消积滞、化痰热的作用。
做羊肉的时候,调料的搭配作用也不可忽视。最好放点不去皮的生姜,因为姜皮辛凉,有散火除热、止痛祛风湿的作用,与羊肉同食还能去掉膻味。烹调羊肉时应少用辣椒、胡椒、生姜、丁香、小茴香等温辛燥热的调味品;可以放点莲子心,它有清心泻火的作用。
羊肉主要有以下两种功效:
1、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手抓羊肉的吃法
一般来说,手抓羊肉有三种吃法,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而西北各地的手抓羊肉在吃法上也略有差异。
在甘肃,东乡族的手抓羊肉是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好客的东乡人,生活再穷再简单,每逢佳节或宾客临门,待客最隆重的仪式便是宰羊,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上手抓羊肉和吃手抓羊肉也非常讲究。要将带骨羊肉剁成二指宽的长条或块状,放入大盘之内,众人围坐而食之。胸茬和肋条肉最为鲜美,最为珍贵,先要敬呈给贵客和最年长者品尝。
羊肉是新疆美食的基础。新疆的羊肉菜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一提起羊肉,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新疆,用新疆人的说法,新疆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走的是金光道。”新疆是全国最大的黄金产区,天山南北水草丰美,高山上冰雪融化,形成条条河流。这里的羊肉,品质之优,自不用说。
撒着“皮牙子”的手抓羊肉(图片来自网络)
在新疆的哈萨克族中,手抓羊肉一般被称为“那仁”,最上面撒着一层洋葱,然后是满满的肉,最下面铺着主食,一般都是宽宽的皮带面或者面片儿。在新疆,洋葱被称为“皮牙子”,一般都是生吃,随手抓羊肉上来的洋葱,只切成片,不加任何调料,是羊肉最好的搭配。“那仁”也可以用马肉制作,那则是另一种风味了。
在青海,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时机。此时,倘有贵客来到,喝过奶茶之后,热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上还插着几把锋利的藏刀。这一盘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用刀割吃,虽然吃得嘴油的手滑,但仔细品味,爽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青海各族人民,无论是回、汉、蒙古、撒拉,都用手抓羊肉作为敬客的上好食品。近年来旅游事业大发展,青海各地的酒店和宾馆已把手抓羊肉列为青海风味名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