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独竹漂比赛中,选手们尽展“一苇渡江”风采。 本刊记者 王京广 张华 摄
“茅台斜阳映赤水,残照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独竹漂,又称“划竹竿”“独竹舟”,是发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绝技,后来逐渐发展为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娱乐和比赛项目。如今,独竹漂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以漂促游、以漂树牌”的良性互动格局。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黔北民间绝技,即一个人脚踏漂浮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手持细竹竿划水前行。贵州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赤水河流域楠竹生长茂盛,当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常常在河边砍下一根竹子,划着竹子漂流而下。
1935年,毛泽东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时,沿河的船被国民党炸毁,部队无法渡江。危急关头,红军发动当地群众,利用古老的独竹漂侦察敌情,并以独竹为舟顺利渡过赤水,成功突围。上世纪70年代,独竹漂成为纪念红军“四渡赤水”的群众性水上体育表演活动。
1999年,独竹漂作为表演项目亮相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赤水独竹漂团队荣获团体表演金奖。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快慢有序、整齐划一的编排,增强了独竹漂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2011年第九届运动会上,独竹漂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历届运动会中,广西队和贵州队实力不凡,屡得桂冠,堪称独竹漂比赛的“双强”。
运动会使用的竹漂由复合材料或者天然竹材制作而成,总长度为7.5米,前端设置航道号码牌。划竿材料与竹漂一致,总长度为4.5米。
独竹漂比赛是直道竞速项目,运动员站在竹漂上,利用手中的竹竿划水前进,以抵达终点的先后次序决定名次。本届独竹漂比赛分为男子直道竞速和女子直道竞速两大项,设有60米、100米、200米距离的小项,有13支队伍参加。其中,河南队为首次参加。
运动员:付出终有回报
独竹漂运动员陆春桃,称得上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常胜将军”。她曾连续两届代表广西参加独竹漂比赛,上届运动会获得女子组100米一等奖,这次,她又将女子组100米、200米两个项目的一等奖收入囊中。
独竹漂看起来很美,但要展现“一苇渡江”之妙却不容易。“良好的平衡感与协调性、强健的体魄、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技术,一个都不能少。”陆春桃说,“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在最初进行基础体能素质训练时,陆春桃坚持练习平板支撑、做俯卧撑、传实心球,以更好地锻炼平衡感与协调性。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陆春桃坚信,只有努力练习、多参加实战,才能更好地掌握独竹漂的技巧。近年来,她多次赴贵州等地参加独竹漂邀请赛,均获得优异成绩。
河池学院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独竹漂训练基地,由学生组成的独竹漂队多次代表广西征战全国各种赛事。
黄适骥是陆春桃的队友,两人均为河池学院学生。在本届运动会上,黄适骥获得独竹漂男子项目3个一等奖。“付出终有回报,但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他激动地说,“我非常高兴,也给了自己一个答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广西代表团独竹漂队教练蓝建卓表示,在比赛中夺得一等奖是意料之中的事,“队员们平时在训练中,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助、相互监督,他们得奖靠的是实力。”
谈及未来的发展,陆春桃说:“我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体育老师,如果能做独竹漂教练就更好了。”
教练员:在比赛中交流学习
9月14日上午,伴随着赛场上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声,在郑东新区龙湖水上基地,独竹漂项目进行了最后2个小项的决赛。在独竹漂男子组200米直道竞速决赛中,广西队选手黄适骥以1分17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拿到独竹漂竞赛项目最后一个一等奖。
至此,独竹漂比赛完美收官。在独竹漂项目设立的6个一等奖中,广西队获得5个,重庆队壮族选手韦杨遮夺得了女子60米直道竞速一等奖。
与其他运动员相比,韦杨遮的个头较小,双手拇指处的厚茧子和健壮的上肢肌肉显示了其训练的艰辛。
作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的研究生,韦杨遮对于推广独竹漂运动有着自己的理解。她想利用这次比赛,为今后写论文做一些问卷调查,研究的内容是项目的运动损伤。
“独竹漂要推广开来,就要避免一些损伤。这对独竹漂的发展和运动人才的培养会有很大帮助。”韦杨遮说。
河南队今年是第一次参加独竹漂比赛,队员田洪金获得男子60米和200米直道竞速三等奖。
“在河南,独竹漂项目还没普及。为了发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传承和推广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方面的作用,河南队协调了4名贵州籍运动员,这对河南独竹漂项目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南队独竹漂教练崔小杰说,这次比赛竞争很激烈,各个队伍的实力都很强,“运动会就是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我们虽然想拿奖,但更多是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来参加比赛的。”
浙江队独竹漂教练夏亿明表示,虽然遗憾没有拿到奖项,但浙江队在本次比赛中交流学习、吸取经验,为参加下一届运动会积累了经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夏亿明说,“我们非常开心能和全国各民族的运动员一起比赛。下一届,我们海南见!”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