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为708651人。早在隋唐时期,畲族就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聚居,以耕山狩猎为生。唐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畲族从以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山区大量外迁,辗转于东南数省,至清代中后期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字。目前畲族地区建有1个民族自治县、45个民族乡,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这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畲族的族称有自称和他称两种。闽东、浙南一带谁自称为“山哈”,“哈”在畲语中意为客人,“山哈”是山里客人的意思。贵州一带的畲族则自称“哈萌”,“萌”意为“人”,是说畲族自称是“客人”。畲族自称为“客”,与他们居住的环境、迁徙历史有关。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的广大地区,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这些地方的汉人就把后来的畲民当做客人。此外,畲族家谱中还有“瑶人”或“瑶家”的别称。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族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闽、浙、赣、粤、皖、湘、贵各省的山区,境内山林密布,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优越,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堪称镶嵌在南中国版图上的“绿色明珠”。畲族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很大,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畲族山区,谷物、茶叶、红薯等亚热带作物的种植久负盛名,香菇、竹笋等也是畲族山区重要的林产品。
根据畲族族谱及民间相传,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三儿一女:长子盘自能,次子蓝光辉,三子雷巨佑,四女招婿钟志深,“盘、蓝、雷、钟”后来成为畲族四大姓。畲族的发祥地被认为在广东潮州市凤凰山,其他各省的畲族都是由凤凰山迁徙而去,凤凰山成了畲族崇拜祖先的圣地。 畲族内部有自己的交流语言,但各地又有所差别。畲族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共同的语言——古畲语,但在汉、瑶、苗等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逐渐演变、分化成了现代畲族使用的三种语言:惠东畲语、福安畲语与贵州畲语。
畲族是个山居民族,畲族的物质文化带着明显的山区耕猎文化特点。在生产上,“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兼营狩猎、采集是畲族传统的生产方式;饮食上,红薯占据着重要地位,副产品丰富而有特色;服饰尤其以妇女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山区畲民的居住较为简陋,以寮为主,但随着与汉人的交往日深,大多已改住与汉人一样的土木结构平房。畲族山区的物产十分丰富,尤以茶叶、竹笋、食用菌和水果著名。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成为畲族人民重要的历史记忆和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重要资源。
参考资料:
1.钟伯清《中国畲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照片摄影:老铁
3.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