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瑶族  > 详细页面

瑶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黄烁炎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瑶族因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瑶族自称为“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他称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796003人。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方,占中国瑶族人口的80%左右。其余的分布在湖南、云南、广 东、贵州、江西、海南等省。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呈大分散、小聚居特点。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很不统一。自称为“勉”的瑶族,其语言称为“勉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自称为“布努”的瑶族,其语言称为“布努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自称为“拉珈”的瑶族,其语言称为“拉珈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语言支系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民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苗瑶语教研室的学者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根据1957年12月国务院《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五项原则》,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瑶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但与我国的瑶文字母略有些不同,于是在1984年4月,美国、泰国瑶族曾经派代表团来华,与我国瑶语文工作者商讨统一瑶文字母问题,并取得了一致意见。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互相通信往来,进行文化交流。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

广东省连南县千年瑶寨(刘军摄)

    关于瑶族的来源和发祥地,各家说法不一,最早提出瑶族族源问题的是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他根据史书的记载,指出:“瑶乃荆蛮,壮则旧越人尽职尽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0三)。根据这一说法,瑶族与先秦时期楚国境内的荆蛮有关,瑶族的发祥地应当在今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徐松石先生认为瑶族源于“摇民”,原始居地在今江、浙一带(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文集》,39-4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数学者主张瑶族源于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把瑶族的发祥地定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其中也有人认为,还应包括湖北、四川、安徽、河南、江西、陕西、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广西民族研究所编:《壮、瑶历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1961);有的学者认为瑶族源于“五溪蛮”,原始居地在湘西及黔东北(广西民族研究所编:《壮、瑶历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1961)。20世纪80年代重新讨论瑶族族源,有人主张源于古代东夷中的某一族群,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李本高:《尤人是瑶族的主源初探》,载《广西民族研究》,1985-1);有人主张源于古“摇民”,发祥地在闽、浙一带(徐仁瑶:《关于瑶族源于古“摇民”初探》,载《民族研究》,1983-5);有人主张源于古越人,发祥地在江苏、安徽一带(容观敻:《瑶族与古越族的关系——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早期历史》);有人主张源于“羌戎”,发祥地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岷山地区(何光岳:《论盘瓠氏的起源、分布与迁徙——兼论盘瓠与葫芦的关系》,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2);也有人主张瑶族、苗族、畲族同源于“三苗”,发祥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中:《苗族古代史叙略》,载《云南社会科学》,1988-5);2000年11月中旬,广西瑶学学会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学术研讨会,专门讨论了瑶族的族源问题,与会者(包括苗族学者)经过讨论,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瑶族、苗族、畲族有共源关系,他们的发祥地应当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江汉平原和漳沮二水上游荆山上的荆蛮之后(包含瑶族先民)因不敌当时楚民族强势入驻,部分只好往鄂西大山区,甚至陕西、河南南部迁徙,以避楚。部分则只好接受楚的统治。春秋战国后期,由于楚与其他国家的长期争战,以及一些社会原因,楚的势力日衰,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蛮”逐渐有了活动的机会,他们向北、向东、向东南迁徙扩张,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蛮”散居于楚境的长江南北。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对边疆民族地区采取“谪戍”政策,谪民是镇压少数民族反抗的准军事人员。不过,谪民的到来,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对少数民族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两晋从公元265年至420年,这一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民族迁徙最频繁的年代。瑶族先民蛮这一时期深受动乱之苦,不仅分布在大江南北,而且从山区走向平原。“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其来自久,习俗叛服,前史俱之。工江淮间,依托险阻,部落兹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北接汝颖(今河南汝、颖二水流域)往往有焉。其于魏氏之时,不甚为患,至于晋之末,稍为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故其族类,渐得北迁,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以南,布满山谷,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萧条,略为丘圩矣”(《魏书•蛮传》卷一O一)。虽然蛮不完全是瑶族先民,但包括瑶族先民。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隋唐时期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代,瑶族主要分布在东起江西的吉安府(州),南至广东的雷州半岛,西至广西南丹,北至洞庭湖沿岸,分布地域相当辽阔,已经形成“南岭无山不有徭“的格局。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宋末元初,随着中原人口不断南移,大批瑶族开始南移进入两广腹地,部分瑶族进入云、贵两省。到明代,两广已成为瑶族的主要活动中心,部分瑶族经西南地区进入越南。清代,广东瑶族逐渐向广西和云贵迁徙,广西成为瑶族活动主要中心,部分瑶族经广西、云南进入东南亚各国,从而奠定了今天瑶族分布的格局。

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载歌载舞的瑶族人民(刘军摄)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等。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瑶族的民间舞蹈,各地特色不一。在盘瑶地区,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是长鼓舞,每逢年节和祭祀盘王,都要击长鼓起舞。布努瑶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是铜鼓舞,每逢祝著节,布努瑶群众都要击铜鼓起舞,以示怀念始祖密洛陀和预祝丰收。茶山瑶的是师公舞,每逢“做功德”、“做洪门”和春节娱乐时,茶山瑶都要跳起师公舞,以祭神和娱人。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

瑶族是个善歌民族,无论是历史上重大事件,还是民族传统,都能以歌示之。如《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其中以盘瑶的“歌堂情歌”、布努瑶的“细话歌”、茶山瑶的“香哩歌”最著名。现在,瑶族的歌曲舞蹈都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在盘瑶地区,长期流传名为《评王券牒》或《过山榜》的汉文文书,其内容主要有盘王传说、瑶族迁徙、姓氏来源、婚丧习俗、封建王朝给予瑶族人民开山耕种的种种权利及免征徭役赋税等,对瑶族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被人们称为“瑶族民间历史文献”。

参考资料:

    1.奉恒高 《瑶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2.玉时阶 《试论瑶族文化与瑶族族源渊源关系》[J],《学术论坛》,2001年第6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