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89565人。
土族人口居住比较分散,主要聚居区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海东市乐都区。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过去土族的族称分为自称和他称。青海互助、大通和甘肃天祝一带的土族多自称“蒙古尔”(意为蒙古人)或“察汗蒙古尔”(意为白蒙古);青海民和县的土族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青海同仁县的土族自称“土民”或“霍尔”;甘肃卓尼地区的土族多自称“勺哇绕”。汉、回等民族称土族为“土人”“土民”;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在有关土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主要有吐谷浑说、阴山白鞑靼说、蒙古人与霍尔人融合说、沙陀突厥说、多源混合说等等,至今未有定论。目前,学术界对于土族的族源已逐渐趋于统一的认识,即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党项、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1954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互助土族自治区,这是土族地区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85年11月6日,根据土族人民的居住特点和民族愿望,经国务院批准,先后设立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此,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土族人民约占总人口的71%左右。在一些土族居住比较集中,但人口少的地区也设立土族乡。
土族使用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具体又可分为互助、民和、同仁3个方言区。由于土族长期同汉、藏等民族杂居相处,交往频繁,因而其语言深受汉语、藏语的影响,吸收了不少汉语、藏语的词汇。许多土族群众根据居住区的民族分布情况和生活需要,兼通汉语和藏语。新中国成立前,土族通用汉文和藏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性民族识别工作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开展,开始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目前仍在试行。
参考资料:
1.张生寅,胡芳,杨军编著《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土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图片摄影:刘军
3.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